環境資源
自然資源
土地資源:全市土地面積1.1819萬平方公里,其中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。
礦產資源:長沙礦產種類繁多,尤以非金屬礦獨具色。已查明的有鐵、錳、釩、銅、鉛、鋅、硫、磷、海泡石、重晶石、菊花石、煤等50余種,有全國獨一無二的菊花石,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海泡石,生產規模居全省第一的永和磷礦,等等。其中大型礦床10處,小型礦床16處,礦點300多處。
自然環境:長沙市自然環境優越。總的地質特征是:地層出露齊全,花崗巖體廣布,地質構造復雜,礦產資源豐富。
地質地貌: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在長沙市均有出露,最古老的地層大約是10億年以前形成的。約6億年前,長沙是茫茫大海,但海水不深。以后,海水逐步由東而西退出,瀏陽、長沙與望城大部分地區升出海面,成為江南古陸的西北緣。距今約1.4億年,長沙地區海浸結束,上升成為陸地,由于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的影響,形成長條形的山間坳陷盆地——長(沙)平(江)盆地。新生代開始,整個長平盆地上升為陸地。距今約350萬年前,地球上發生第三次冰期,瀏陽保留冰川地貌遺跡。全市地貌總的特征是:地勢起伏較大,地貌類型多樣,地表水系發育。長沙市東北是幕阜~羅霄山系的北段,西北是雪峰山余脈的東緣,中部是長衡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。東北、西北兩端山地環繞,地勢相對高峻,中部遞降趨于平緩,略似馬鞍形,湘江由南而北斜貫中部,南部丘崗起伏,北部平坦開闊,地勢由南向北傾斜,形如一個向北開口的漏斗。城內為多級階地組成的坡度較緩的平崗地帶,湘江中的橘子洲長5公里,在全國城市中絕無僅有。
山 脈:長沙市東有連云山、大圍山、九嶺山等呈東北~西南走向作雁行狀排列,峽谷平行相間,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50多座,最高峰七星嶺海拔1607.9米。長沙西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13座,望城縣喬口湛湖的海拔23.5米,為全市最低點;最高點與最低點相差1584.4米。在平崗區有孤峰高聳,與周圍平地顯現較大的高低差異。
河 流:長沙市的河流大都屬湘江水系,支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302條,其中湘江流域289條。按支流分級:一級支流24條,二級支流128條,三級支流118條,四級支流32條;另有13條屬資江水系;形成相當完整的水系,河網密布全市。年平均地表徑流量82.65億立方米,徑流深550~850毫米。湘江流經長沙市的常年徑流量年均692.50億立方米,全年可通航。全市水能蘊藏量24.53萬千瓦,地下水總儲量9.35億立方米/年,為長沙市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,但現僅利用16.72%。長沙水文特征:水系完整,河網密布;水量較多,水能資源豐富;冬不結冰,含沙量少。
土 壤:長沙土壤種類多樣,可劃分9個土類、21個亞類、85個土屬、221個土種,總面積1366.2萬畝,其中,以紅壤、水稻土為主,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70%與25%。其余還有菜園土、潮土、山地黃壤、黃棕壤、山地草甸土、石灰土、紫色土等,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。